【海外華文傳媒山西行】海外華媒代表參訪山西臨汾陶寺遺址 感受「最初的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

时间:2024-12-17 01:42:45人气:14873来源: 大公文匯網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合影留念。香港文匯報記者楊奇霖  攝
●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合影留念。香港文匯報記者楊奇霖 攝
 
●參觀臨汾陶寺遺址博物館文物。
●參觀臨汾陶寺遺址博物館文物。
 
●汾城古鎮合影。
●汾城古鎮合影。
 
●山西臨汾位置示意圖
●山西臨汾位置示意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奇霖 山西臨汾報道)12月15日,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文旅采風一行走進山西臨汾,40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探源中華文明,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故事、中華文化如何更好地進行國際化創新交流和有效傳播。

  翻開山西的地理畫卷,716公里長的汾河猶如一條巨龍,自北向南奔騰而下,氣勢磅礡地將臨汾盆地一分為二。臨汾之名,正是因其地處汾水之濱而來。

  據史載,元末明初,臨汾洪洞大槐樹下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移民,如今的大槐樹移民子孫繁衍遍布中國各地,並輾轉遷徙海外。臨汾被世界華人當成「家」、稱為「祖」、看作「根」。在「根」的引領下,每年有數以萬計的華人踏上歸途,尋找的不僅是地理上的坐標,更是那份由血脈相連、文化傳承所賦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希望借此機會與華媒同行交流」

  2024年,3A遊戲《黑神話:悟空》火爆全球,帶火了遊戲素材取景地山西臨汾。「來山西臨汾,可以說期待已久,也提前查閱了相關資料,但是踏上這片土地後,覺得歷史厚重,內涵豐富,收穫了很多驚喜,對每一天的行程都充滿了期待。想說一句,『華人老家』我們回來了!」羅馬尼亞《歐洲僑報》社長高進是一位資深新聞人,他把此行看做考察也視為學習,「中國故事的講述要接地氣,引共鳴,也希望借此機會與世界各地華文傳媒同行互相溝通,共同提高,為做大做強華文傳媒發揮更大的作用」。

  借助裸眼3D沉浸式體驗先民生活

  位於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年代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從1978年首次發掘至今,陸續發掘出城牆、宮殿區、大型宗教禮制建築、王陵區、管理手工業作坊區、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和普通居民區,被學界認為是「最初的中國」。

  陶寺遺址博物館展廳面積約5,000平方米,設有「文明蘊化」「煌煌都邑」「早期國家」三個基本陳列單元和「陶寺考古」等專題展覽、特色沉浸式數字展,展出出土陶器、玉器等文物230件(套),運用數字化復原、現代化展陳與實物展示等多種手段,完整全面展示了陶寺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詳細闡釋了陶寺文化「光被四表 協和萬邦」的精神品質,是記錄、保存、展示中華文脈的重要寶庫。

  這裏先後出土各類文物5,500餘件,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在陶寺遺址隨葬品中,發現了大量表明社會地位和身份的禮器,以及代表禮儀制度的儀仗器物等。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器物是一件彩繪蟠龍陶盤。盤子上,龍造型十分接近後代夏商周及後世之龍,因此,陶寺龍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

  「裸眼3D技術讓參觀者無需設備即可穿越時空,身臨其境體驗陶寺先民生活與勞作場景;智慧屏與互動沙盤亮點頻出,前者動態展示文物背後信息,後者讓參觀者親手操作感受古代城市規劃智慧等,我都體驗了一把,非常棒!」駱南輝是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董事,參訪中,總能看到他用手機記錄的身影,「我認為,博物館這些科技元素不僅增強了互動性和趣味性,更讓參觀者沉浸於陶寺文化獨特的魅力之中,使博物館成為活力四溢的文化殿堂,每個角落都訴說着動人歷史故事。」

  點讚博物館「黑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加拿大《環球華報》社長司曉紅說:「陶寺遺址博物館通過巧妙運用光影、數字等新技術,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活了起來。」

  「我太喜歡陶寺了,我們《北歐時報》的logo就是用龍代表華人,寓意龍的傳人在北歐傳遞雙邊文化,溝通有無,促進合作,增進友誼,這次在陶寺看到了彩繪蟠龍陶盤,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真是相見恨晚。」瑞典《北歐時報》副社長趙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陶寺遺址,她感受到最初的「中國」,也了解「禮樂文明」的初步形成,這趟參訪,彷彿開啟了一場與先民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