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张国基精神,赓续侨教初心

时间:2025-07-27 14:26:29人气:7606来源: 环球评报新闻网

      环球评报新闻网湖南益阳讯 | 7月26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省侨联主办的“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5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走进益阳。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益阳国基实验学校,参观张国基陈列馆,实地了解这位传奇华侨教育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深远的精神影响。
      一座学校,一段侨史,一种信仰

      益阳国基实验学校由著名实业家杨谷良女士与益阳市侨联于2001年共同创办,并以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著名华侨教育家张国基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其在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所倡导的现代华文教育理念。

      在国基教育馆内,讲解员汤光华带领采访团成员驻足于展柜前,逐件介绍张国基先生的遗物、照片、手稿和生平史料。透过这些泛黄的文物和厚重的历史影像,大家得以重温张国基从湖南乡村走向南洋讲坛、从革命将领转身为华侨教育家的非凡人生。

      “张国基先生1894年出生于益阳县迎风桥乡一个耕读之家(今资阳区左家仑村),青年时期曾在湖南第一师范与毛泽东同窗五年,是新民学会的早期成员之一。1927年由毛泽东、周以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受党派遣前往南洋,从事华侨教育工作。”讲解员在一张巨幅历史合影前介绍道。
      师泽南洋 桃李天下

      张国基在南洋从事教育长达半个世纪,是印尼中华中学的重要创办人。他一生致力于传播爱国思想,以“公、诚、勤、朴”为校训,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尤重思想品格的塑造。他不仅是华文教育的坚守者、创新者,更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国后,张国基先后在北京华侨补校、北京文史馆、全国侨联等单位任职。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与侨务工作中,致力于维护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是海内外华侨尊敬的良师与桥梁。

      展厅中“七下南洋 师泽海外”的墙面文字与历史照片,令采访团成员们驻足良久。不少媒体人纷纷表示,张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使命感与侨界责任感,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感召力。
      海外媒体人:以报道赓续侨心

      参访过程中,《环球评报》马来西亚全媒体中心社长刘夏女士表示:“张国基先生不仅是中国华文教育的奠基者,更是侨务精神的象征。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华文媒体人的责任不只是记录当下,更是承载历史、传承情怀。”

      印尼《鹿见寰宇》新媒体社长章维佳也感触良多:“听到张国基先生是印尼中华中学的创办人之一,我觉得特别亲切。我要争分夺秒,多记录、多采访,把这些珍贵的故事带回去讲给海外华人听。”
      【延伸阅读】

      张国基(1894—1971),湖南益阳人。早年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曾任中央独立第一师师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派赴南洋从事华侨教育工作。是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创办人之一。上世纪50年代回国后,历任北京文史馆副馆长、全国侨联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其一生被誉为“华侨教育楷模”“南洋精神桥梁”。

On July 26, 2025, as part of the “Chasing the Chinese Dream · Happy Hunan” Overseas Chinese Media Tour, 16 representatives from Chinese-language media around the world visited Guoji Experimental School in Yiyang, Hunan. The school, named after renowned overseas Chinese educator Zhang Guoji, showcases his lifelong dedication to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Media delegates viewed historical artifacts and documents in the Zhang Guoji Memorial Hall, gaining insights into his      revolutionary journey from rural Hunan to Southeast Asia’s classrooms. The visit sparked renewed commitment among overseas media professionals to carry forward his legacy and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 among new generations of Chinese communities 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