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道德经>》
时间:2022-03-09 11:38:51人气:8023来源:
环球评报新闻网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Kenneth Rexroth,1905-1982)是活跃于美国诗坛的当代著名诗人,尤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他名声显赫,被《时代周刊》誉为“垮掉一代之父”(“Father of the Beat”)。提及雷克思罗斯与中国的缘分,不得不谈他以中文名字“王红公”发表了多部作品,他的译作颇受中国学者与读者欢迎,如《中国诗一百首》(One Hundred Poems from the Chinese, 1956)和《李清照诗词全集》(Li Ch’ing-chao: Complete Poems, 1979)。
雷克思罗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曾引导一代美国文学青年对中国诗歌的研究与译介,美国诗人杰里·斯隆(Gerry Sloan)就是其中之一,斯隆在谈到其与中国诗词、文化相关的诗歌创作时,直言是受到了雷克思罗斯诗歌的牵线指引。由此可见,雷氏对于中美诗词与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中美学术界亦对雷克思罗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与跨文化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雷氏最为感兴趣的中国古典文化繁盛的唐宋时期正是道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则对于道家思想及《道德经》在雷氏诗歌吸收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现象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而这正是解读雷氏诗歌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
魏君珊 北京外国语大学
吴晓梅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道德经>》一书,正好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该著作的研究视角新颖,一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传统研究视角,首次采用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全方位考察雷氏诗歌对《道德经》接受与吸收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系统分析道家概念在文本旅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凸显出文化基因的差异性碰撞,揭示变异后道家概念在雷氏诗歌中的意义,进一步拓宽了雷克思罗斯研究的视野。在文本选择范围上,以往学者主要将研究聚焦于《心的花园,花园的心》、《空镜子》与《阴与阳》三首诗歌,然而作者在前人研究的文本基础上,将文本研究范围拓宽至诗集《在何时刻》、《凤与龟》、《在荒凉之湖》、《日晷铭词》与《攀登迈尔斯通山脉》,这极大地丰富了雷氏诗歌的研究范围。在内容上,学界对于雷氏诗歌中体现的“阴与阳”、“上善若水”与“复归于朴”等道家思想的研究篇幅较短,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道德经>》中则蕴含了更为深入的哲学思想。郑燕虹指出雷克思罗斯诗歌中的“阴与阳”的哲学思想指代的是两个对立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吴晓梅在接受这一哲学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阴阳两极互动将带来融合并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力量,同时还首次提出女性创造世界的观点,这一主张可见于其书中“阴柔”这一章节。钟玲亦曾指出雷氏诗歌中返璞归真的主题,而吴晓梅进一步从社会伦理层面剖析雷氏诗歌中“朴”的意义,指出该“朴”是老子思想中的“见素抱朴”,表达了诗人主张建构一个以利他主义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人民应素朴纯真,社会应摒弃自私自利的观念。作者对于“朴”的认知没有停留在自然层面上,她从社会层面剖析诗人的态度,指出诗人痛斥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作用与痛恨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表达了诗人普济天下的情怀,并指出这是雷氏诗歌极具生命力的原因。
针对“上善若水”的概念,钟玲做了初步的解释,指出水作为沉思生命哲学的意象,其运动原理类似于阴阳两极的运行。吴晓梅则指出,雷克思罗斯认识到水具有包容性、与世无争、保持至清的特点,水的灵活性使得水形态百变,适应各种形势。与前人相比,这一认识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最后,吴晓梅首次指出雷克思罗斯在其诗中表达了老子“天人相合”的道家思想。这一哲学思想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态美学观点,即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各自独立的生态环境;此外,生命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倡导自我与他者求同存异、互为一体的生态哲学观点。这一观点意义重大,在审美层面上揭示了诗歌的社会责任。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道德经>》是对雷氏诗歌与中国古典文化关系的深度审视,也是对雷氏诗歌及其研究在中国的推介,其所研究的是融合了中美文化双重特征变异的道家思想的雷氏诗歌,以及中美文化交流与影响在雷氏诗作中呈现的含义,这必将掀起国内学界的研究浪潮。同时该书也对学界研究道家思想与《道德经》的海外接受与变异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参考,为弘扬中国古典文化、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作出贡献。
编辑:Der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