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纪实】莆田“三连看”:绿色工厂、城市文创、乡村联营
时间:2025-10-18 08:18:30人气:9596来源:
环球评报新闻网
导语:产业看绿色、城市看文创、乡村看治理。
环球评报新闻网讯 | 10月中旬,“2025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华媒福建行”采访团走进福建莆田。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丝路华文媒体代表,先后走访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莆田优品城市展厅与涵江区双福村,现场触摸这座海丝名城的创新脉搏与人文温度。
一、在工厂读“绿色”:三棵树如何把东方美学做成硬核实力
2002年落子莆田的三棵树,已在全国布局13个生产及在建基地;其中莆田、四川两大生态工业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稳居建筑工程涂料全国第一、仿石涂料连续四年市占率第一,并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涂料独家供应商,把民族品牌带上国际舞台。
这家企业把“绿色”做成系统工程:从原料采购到研发、生产与交付,建立全链条绿色体系,内部“健康+”标准高于国际通行指标;超300款产品通过“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技术层面,外墙涂料碳排放较传统产品降低65%以上,累计1.8亿平方米的城市焕新实践,给“低碳”做了可感知的注脚。
创新同样是“硬通货”:千余名科研人员、60多个创新团队、700+授权专利与103项国家/行业标准参与,让产品梯队既有无机涂料、工程艺术漆等“硬件”,也有“马上住”等场景化服务“软件”。企业把《道德经》的东方智慧写进价值观——“以用户为中心、与合作者共赢、与奋斗者共享”,并把故宫传统色引入涂料研发,在“美好生活体验馆—文创中心”把中国制造与中国美学自然嫁接。
记者手记:绿色不是口号,而是从实验室到样板间、再到城市立面的闭环。
二、在展厅看“文创”:一座城市的产品自信
近3000㎡的莆田优品城市展厅,把分散在各处的“好货”集中到市民触手可及的空间:150多家代表企业、1200余种产品,覆盖鞋服、工艺、非遗文创与“四大名果”等十大品类。城市公共品牌由此有了载体,“莆田制造”正向“莆田创造”跃迁。
让人会心一笑的,是那些把在地文化做“轻”的设计:暗藏微雕妈祖画像的五行手绳、以湄洲妈祖祖庙香灰为芯的香囊,把信仰符号转译为现代配饰;“状元文化”主题木雕、承载“莆田甜”的果脯系列,让“文献名邦”的千年文脉可以被带走、被品尝。获评“中国消费名品”的“莆田鞋”,用品质兑现“制造之城”的口碑。
展厅采用“实体展销 + 文化体验 + 城市推介”的组合模式,自运营以来带动销售近6亿元;去年11月至今年5月单段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下一步,展厅计划在湄洲岛开设直营店,上线京东、抖音等线上场馆,探索“楼上就餐—楼下购物”的文旅消费新场景,让“莆田优品”进入更大的海丝市场。
记者手记:当“好产品”被系统地陈列、讲述与体验,城市气质就被看见了。
三、在乡村品“治理”:双福村的联营样本
涵江区双福村,一个90%为回族居民的中国传统村落,给采访团的惊喜来自“人”的活力。村里以“政府+企业+村集体”的联营模式,走出“生态赋能 + 文化激活”的振兴路径,与莆田“水上巴士”串联历史村落、盘活绿心价值的理念同频。
古建被盘活,业态被“点亮”:
“欢喜稻田咖啡馆”“隐舍茶院”等网红节点,让年轻人愿意停留;汉服体验、水上游船、露营煮茶,把周末微度假做成常态。700年古荔枝树既是历史“活化石”,也是增收“摇钱树”:连续举办的荔枝文化节叠加电商直播,年收益超30万元。
运营蓝图更有耐心:二十年目标将村财年收入做到300万元,让“在地生活”变成“在地增收”。自央视《山水间的家》报道后,双福村成为同城避世之地,节假日“人从众”但不“挤”,秩序与烟火的平衡感恰到好处。
记者手记:乡村振兴不是复制网红,而是激活“在地性”。
结语:把海丝故事讲给世界听
一日三处,像读三本不同体裁的书:
三棵树的“绿色智造”是产业升级的技术书;
莆田优品的“文化文创”是城市品牌的设计书;
双福村的“联营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书。
采访团代表表示,将把这些兼具海丝基因与现代创新的莆田样本带回各自的受众圈层,让世界从一个具体的县域,看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细节与温度。
----马来文摘要
Ringkasan Bahasa Melayu (±130 patah perkataan)
Rombongan temu bual “Forum Pembangunan Media Cina Laluan Sutera Maritim 2025 & Lawatan Media ke Fujian” melawat Putian, merangkumi tiga dimensi pembangunan: industri hijau, jenama bandar berasaskan budaya, dan pemerkasaan desa. Di Sankeshu, model “pembuatan hijau” membentuk keupayaan teras—dua taman perindustrian bertaraf “Kilang Hijau”, lebih 300 produk disahkan Bahan Binaan Hijau, pengurangan karbon sehingga 65% bagi cat dinding. Galeri Jenama Putian mempamerkan 1,200+ produk daripada 150+ perusahaan, termasuk karya kreatif bertema Mazu dan “Kasut Putian”, memacu peralihan daripada “Dibuat di Putian” kepada “Dicipta di Putian”. Di Kampung Shuangfu (90% penduduk Hui), model kerjasama “kerajaan+syarikat+kolektif desa” menghidupkan warisan binaan, memperkaya ekopelancongan desa; festival laici dengan siaran langsung menjana hasil tahunan melebihi RMB300,000. Putian menzahirkan vitaliti “Laluan Sutera Maritim” dengan inovasi moden dan kehangatan budaya.
文:环球评报新闻中心
图: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会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