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老人与海》即将于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扬帆起航”

时间:2021-11-05 23:30:34人气:1162来源: 环球评报新闻网

所有的尝试都曾是遐想,有的一刹烟花,有的成为燎原的星火。虽然,只有少数人在做。有幸观看了独角戏《老人与海》的彩排场,深受震撼。

环球评报网讯 | 全球 96部作品经过层层遴选,最终6部入围。独角戏《老人与海》作为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委约作品,由戏曲教育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担任艺术顾问,中国戏曲学院教师马笑担任编剧、导演,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刘大可主演,将于2018年10月20日、21日、22日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新空间”剧场上演。

\

独角戏《老人与海》无论是从艺术形式的突破创新,艺术载体的结合,还是造型、念白、身段以及舞美、音乐等,都堪称“继承与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中国传统戏曲与国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完美融合,想沐浴一场艺术“风暴”你不必漂洋过海,瞧!已有人踏浪而来。

\

导演马笑(左)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刘大可(右)

导演马笑说:在《老人与海》的创作过程中,有登上过高山峻岭时纵览无余的喜悦,也有步入到峡谷沼泽时无路可循的迷茫。

导演马笑自幼学习京剧,本科学习话剧表演,师从戏剧表演艺术家张家声;研究生学习戏曲导演,师从著名戏曲教育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他直言做“演员”时曾经历过一段很痛苦的时间去“脱掉”戏曲的外壳,寻找话剧舞台上的表演形式,但心底始终敬畏的为戏曲保留着一块净土。做“导演”后,经过无数的推倒重来,磨合尝试和碰撞,他内心坚定了一个想法,此后无论创排什么,都要从戏曲中找一些东西拿来用,因为戏曲对他而言,更自由。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家喻户晓,小说,电影,动画之外的戏剧,把小说改编成“独角戏”的,马笑导演大概是世界第一人。先河已开,任尔奔流。

\

创作独角戏《老人与海》的想法,源于2017年底,京沪高铁上,导演马笑和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刘大可从现今戏剧艺术的创作、制作、演出形式谈起,直至聊到“独角戏”,二人一拍即合,计划排演一出独角戏,《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便顺流而来,巨浪翻开,搜集相关文字、图片、影像资料,7天,剧本初稿一气呵成。

从导演到演员,一样的热血,一样的诚挚。为能实现他们的创作理念、能实践对中国戏曲传统样式创造出新的“范本”,两人开始了一次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艰苦历程。就这样,独角戏《老人与海》“二人组”正式建组。一稿,二稿,三稿,初排,还是7天,基本架构完成。

导演主导下的演员中心制”,是二人创作的第一准则。在排练的过程中,两个人并没有刻意的职能分工,互导互演。内容以话剧的形式立起来了,导演马笑却始终觉得没有发挥出演员刘大可太多优势,这不是他想要的样式。于是,重新从剧本出发,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将戏曲身段、韵白、技术技巧根据情节进行借鉴、化用、重组,找到新的方向;刘大可从京剧传统戏、现代戏以及地方剧种中找到很多可以借鉴的依据,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和提升了舞台呈现的难度系数,形成了“话剧与戏曲结合样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打磨、精进,第三次形式结构大改变,剧本6次修改,排练8个多月,形成了现在的纯戏曲式的表演风格和舞台呈现的“独角戏”版本。

导演马笑对于艺术传承的柔软和细腻,对于艺术创新的灵感,让他放弃了恢弘的大制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一只船桨,一条长绸,一块精简的天幕,用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剧目使虚拟性、写意性等这些所属戏曲本体内容“回归”到舞台,成为排的起、演的起、看的起,且能经住艺术规律和社会大众考验的剧目,也刚好契合了导演和演员二人共同的创作起点和艺术追求。

创作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如抽筋剔骨一般。导演说:在《老人与海》的创作过程中,有登上过高山峻岭时纵览无余的喜悦,也有步入到峡谷沼泽时无路可循的迷茫。坐在台下看舞台上表演、身段、技巧方面的编排,道具的运用,尤其老人特殊的造型——戏曲元素的脸谱勾勒出的“狮形”,每一个细节都看到了导演和演员对于艺术创作拿捏的精准和对于艺术探索的良苦用心。

50分钟的一部独角戏立于舞台,故事很短,道理却很真——“人可以被摧毁,却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赋予作品的精神意义彰显着文化的无国界和属于马笑与刘大可的文化自信。

\

\

\

那个引吭高歌,御海出航的老人,好像叫亚哥,又叫刘大可。

天幕拉开,一位老人蓬头白须乘船而来,他画的脸谱类似花脸形似狮子,不怒自威,庄重威严,他身披渔网脚踏草鞋开口念到:看前面,波浪汹涌,暗流重重,老头儿,你要仔细了哇,你要打定了!一股寒气袭面,巨浪滔天,一瞬间全场掌声雷动。

已经八十四天钓鱼无果的圣地亚哥,困顿疲惫,却还精神抖擞,第八十五天,他决定驶向远海,好戏开始了!

舞台上空无一物,质朴的灯光,意境充满。50分钟的时间演员一人立于台上,或念,或唱,或舞蹈,或技巧,都让人屏气凝神。剧中,演员单腿站立,配合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长达5分钟,掌声和喝彩声让人看的直呼过瘾;“船桨”是演员的道具,也是人物的武器,中间与鲨鱼搏斗的片段展现出的“船桨舞”颇具观赏性;长绸在戏曲行当里男性角色极少用到的道具,剧中6米的长绸象征着“大鱼出海”,在演员手中轻盈飞舞,考验演员极强的控制力和手力功夫。

老人圣地亚哥的扮演者是国家一级京剧花脸演员刘大可,超前的创作意识和多年的舞台经验,加之个人的生活与艺术的心路历程,使刘大可与圣地亚哥合二为一。在演员刘大可身上,你看到了老人乘风破浪与海搏斗,与鲨鱼搏斗,无惧无畏的精神,你也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京剧在他身上扎实而又完美的传承。这部剧之所以能有这样高的完成度,得益于演员刘大可良好的基本功和舞台功底而演员亦在演出中将自身的专业技术发挥到了极致。这对于喜爱京剧艺术和舞台艺术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场饕餮盛宴。

刘大可,圣地亚哥非你不可!《老人与海》非看不可!

窗户是陈年的梨木,一场雨后,开出花来。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沉淀着中华美学精神和国人的审美标准。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有非常多的经典剧目流传至今,今天你在剧场里看到独角戏《老人与海》,你却不见它从话剧到话剧与戏曲相结合,一直到公演时候的纯戏曲形式的艰难蜕变。

世界经典,中华风范。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独角戏《老人与海》把国外经典文学作品以中国传统戏曲样式呈现于舞台,导演马笑希望该剧能经过反复打磨,成为一部对戏曲程式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学术研讨价值的剧目;成为一部京剧净行、生行、丑行演员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皆能演出的实验折子戏剧目;成为戏曲专业院校学生训练、演出、再创作的剧目,这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要“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指导方针。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中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96部作品,众生百态,形式多样,《老人与海》能突出重围,留到最后,一定有它不可替代的原因。

今天戏曲的受众或者说懂得欣赏戏曲的人不比从前少,因为无论到了哪个时代,大家都是“审美”的。但是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却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时期,还是有人愿意怀抱那颗敬畏之心去传承它,手持那份热情去改变它。就像马笑和刘大可,他们始终自觉身上肩负着一份责任,一份“传承和创新”的责任。

先河已开,独角戏《老人与海》便是那窗户上那陈年梨木开出的花,即使无法阻止风雨,但是,初心如初便不惧风雨。
 

编辑:鲁硕